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2025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2024年,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为落实好我院就业工作根本任务,进一步做好2025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实现毕业生尽早、充分、真实、高质量就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陕西省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多措并举,全员参与,以更高水平的指导服务和更加有效的工作举措,努力实现毕业生尽早、充分、真实、高质量就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掌握毕业生基本情况,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端正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就业,增强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我院2025届毕业生实现尽早、充分、真实、高质量就业目标。
三、组织领导
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部门协同,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和以二级学院主任为组长的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制。
各学院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学院主任是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协调工作,负责全程做好毕业生的教育、指导、服务、跟踪反馈工作。各学院要制定本学院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方案,抢抓机遇、尽早谋划,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台账,精准施策,加强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帮扶,做好工作安排,确保本学院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四、拓宽就业渠道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立足学院就业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围绕毕业生各类就业去向做好指导与服务。
(一)坚持信息采集发布
一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多渠道收集适合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发挥就业信息网和微信公众号、2025届毕业生就业QQ群等新媒体工具优势,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指导毕业生运用线上线下各类平台主动获取招聘信息,在就业过程中占据信息主动权。
(二)加强招聘活动组织
一是进一步发挥学院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全力组织好线上、线下大型双选会和专场招聘会;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拓展相关行业人才市场,积极主办或承办地区专场、行业专场招聘会;三是开通“就业直通车”,每周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或兄弟院校招聘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
(三)做好基层就业项目
一是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自觉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二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选聘”、“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三是持续关心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在服务期满时,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
(四)做好考研学生的关心指导
各学院结合本系专业实际主动关心指导考研学生的备考,一是要深入学生宿舍、自习室,保障考研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二是组织专家、校友开展考研指导、经验分享活动,给考研学生答疑解惑;三是协调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力量,在专业课程辅导、目标院校选定、备考期心理支持、复试调剂的指导等各环节对考研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关心指导。
(五)大力拓展新兴领域就业空间
积极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发挥智力优势,到战略新兴产业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创业。
(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进就业专项行动
学院领导班子带头,各系共同参与,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邀请一批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建立稳固的招聘渠道。
五、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
(一)优化就业精准服务
进一步推进就业信息服务“立体化”平台建设,充分实现信息平台的聚集效应和分类引导功能,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各系要提前把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就业困惑、择业进度等,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一生一策”精准推送各类就业资讯;建立健全学科特色就业市场,依托专业优势,挖掘潜在就业资源,扩宽就业渠道。
(二)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以及毕业班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推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着力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探索微课堂等新型课程形式,扩大课程受益面;加大特色品牌活动项目培育力度,以过程带辅导,以活动促成长,提升活动覆盖面和学生获得感;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化需求,广泛开展个性化咨询指导。各系要以毕业生不同时段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慢就业”毕业生群体,做好职业定位与选择、就业技能提升、升学出国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要抓住专业大类分流、双学位辅修、转专业等时间节点,为低年级学生群体提供专业选择、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辅导。
(三)加大困难群体毕业生帮扶力度
建立完善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帮扶动态台账,准确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毕业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状态,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技能辅导、岗位推荐、经济援助等精准帮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各系要建立困难群体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台账,安排专人负责,结合毕业生需求给予“一对一”个性化辅导。要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持续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关注,引导毕业生参加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和就业指导活动,优先推荐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手续办理服务,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真正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四)加强诚信就业教育和引导
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培养毕业生诚信意识,教育引导毕业生诚信就业、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全面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通过企业参访、企业实习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定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市场、行业动态方面的分析报告。各系要在毕业生中做好协议书管理办法的解读、解释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签约和诚信履约;要广泛开展以诚信就业为主题的讲座、班会、座谈会等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诚信就业意识;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重点加强毕业生职业定位、就业选择、签约事宜等方面的辅导。
(五)持续开展“就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以赛促学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活动,加强毕业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培养,强化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与实现人生目标的关系,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预期,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企业、家长和毕业生的互动,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六)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我院网上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和实效性。统筹做好网上招聘、网上签约、就业手续网上办理等相关服务工作,做好户口、档案等相关服务接续工作。
六、完善就业统计评价
(一)规范就业工作管理
严格按照教育部及教育厅就业统计工作要求,通过“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及时上报、更新就业信息,认真落实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加强校园招聘活动、就业信息的审核把控,严格执行教育部“三不得”规定,防范危害毕业生权益的不法行为;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周密制定活动安全预案,确保各类校园招聘、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各系要强化就业工作日常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统计及就业手续办理,切实将工作落实落细;要加强学生就业安全教育,严密防范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
(二)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作用
认真做好就业情况统计和监测,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不断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做好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和发布工作,科学、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提升质量报告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类研究和专题研究,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和用人单位意见反馈调查,进一步健全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
(三)加强督促落实
开展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建立就业创业情况调研、通报、约谈工作制度,健全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利用网站、《学工简报》、微信等平台,加强工作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各系要强化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按照学院工作整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推动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健全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防范和处置就业信息统计违规行为,采取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院系交叉核查等方式,对就业信息进行两级审核,在系级审核的基础上开展全面院级复核,并建立院系两级核查台账。对发现问题的系,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违规处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启动问责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
(五)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激励机制
抓住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与重要时间节点,鼓励各系、各辅导员和毕业生把握就业工作的开展进度,落实学院尽早、充分、真实、高质量就业要求,对在各时段和各节点表现突出的集体与个人进行表彰与奖励。